9月14日,在中國(西部)氫能大會上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清華大學教授、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協會理事長歐陽明高發表了題為“雙碳目標下全球能源轉型與儲能、氫能產業發展政策展望”的演講。
他提出幾個重要判斷:
1、現在,國內整個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,已經在快速下降。到去年降到3000塊錢/KW,今年已經降到2500元/KW右。未來,還會持續下降。到2025年有望降到1000元/KW,到2030年會到500元/KW。到那時,氫燃料電池,就可以跟傳統內燃機展開競爭了。
2、到2030年,可能會催生100GW級別的電解市場,也就是1億kW的電解市場。電解裝備有可能成為繼光伏電池、鋰電池、電動汽車這三個新能源產品之后的第四大出口產品。
3、氫儲能是除了氫動力和氫原料,用于化工和鋼鐵之外的最大用途,也是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主要支撐的支柱。
4、儲氫是氫能相比電池最大的優勢。1公斤氫是33度電,這些電如果用電池儲,3.3萬元。1公斤氫如果用一個10兆帕的高壓容器儲,最多就百來十塊錢。儲氫貴是車上,車下儲氫跟電池儲電比,要便宜幾個數量級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清華大學教授、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協會理事長歐陽明高
燃料電池降本快,7年后只要500元/KW
第一部分,說一下燃料電池的商業化。
去年中國氫能汽車的銷量是3000多輛。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長,銷售最多的地方是陜西,陜汽控股今年上半年賣了400多輛燃料電池的卡車,應該說在全國排名第一。
另外,車型也在全方位擴展。原先主要是客車,現在各種卡車都有?,F在汽車燃料電池發動機企業非常多,市場占有率也在增長。去年,億華通排在第一位,市占率超過20%。今年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變化,現在因為市場還不成熟,所以年年都有新變化。
我介紹一下清華和億華通燃料電池體系的研發過程,是中國氫能產業的一個縮影:
我們從燃料電池車開始,先是做系統,最開始做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與控制。在20年前,我們的發動機都是外購的,后來我們開始研發燃料電池發動機,電堆是外購的。再然后,電堆自己研發,膜電極是外購的?,F在,我們的膜電極也是國產的,基礎材料是外購的。
中國(西部)氫能大會-展會;趕碳號攝
所以,經過20年發展,我國已經形成氫燃料電池的全產業體系。這是我們發動機的系列,從30kW到240kW,零部件國產率是100%。這個也作為清華大學的產業化成果,得到總書記的檢閱。
我們也是科技冬奧的一個牽頭團隊??萍级瑠W是全球最大的氫能交通的一次示范。有1200多輛燃料電池汽車進行商業示范,是全球最大的。也正是在去年冬天,清華大學牽頭億華通是主要的燃料電池供應商。
現在,我們整個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,已經在快速下降。到去年降到3000塊錢/KW,今年已經降到2500元/KW右。未來,還會持續下降。我估計,到2025年會降到1000元/KW,到2030年會到500元/KW。到那時,氫燃料電池,就可以跟傳統內燃機展開競爭了。
下一步的目標,我們除了降本之外,就是要進一步提升效率。
現在,燃料電池電堆額定效率是60%,現在也有搞氫內燃機的,現在都是電動的,大概40%多的,加上發電機一般在35%~40%之間,所以燃料電池效力要進一步提升到60%。60%,代表著我們的氫耗會大幅下降,也就是減少成本,因為耗氫是要成本的。這個當然有大量工作要做。
在氫燃料電池系統壽命的延長方面,現在的壽命還在20000小時左右。下一步,到2025年希望能做到25000小時,到2030年我們希望達到30000小時至35000小時,在技術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發。
另外,應用場景也要不斷擴大?,F在主要是車,下一步氫能發電的場景也會非常大。另外,我們也會用作水下和空中特種作業用途,當然這個量不大。
現在主要應用在重卡。另外,我們認為發電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。
綠氫設備,將成“出口新三樣”外第四增長極
第二部分,關于綠氫制備電解。
電解也是一個新的行業。中國綠氫產業,現在已經真正發展起來的,就是制氫。我們這個產業目前還在全球的地位很不錯——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氫氣生產和消費市場。
我們認為,未來到2030年,可能會催生100GW級別的電解市場,也就是1億kW的電解市場。這是非常大的。尤其是我們中國的電解在全球來說,具有成本優勢。將來,也有可能成為繼光伏電池、鋰電池、電動汽車這三個新能源產品之后的第四大出口產品。所以,這是很好的一個市場。
那么,我們認為這個市場很大,所以我們團隊也介入了電解制氫。
我們有三種技術:固體氧化物電解、質子交換膜電解、堿性電解,這三個技術我們都有研發,也都有公司在進行產業化開發。但是我們現在認為,目前最具潛力、最現實、成本最低、壽命最長、最有中國優勢的還是堿性電解。比如,我們現在訂貨量(大規模)100GW以上的,都是堿性電解。其他雖然在試用,但還有很多問題(成本、壽命等),我們認為這是最有優勢的。
所以,當前針對大規模產業化的制氫,主要是堿性電解。目前,國內堿性制氫缺乏體系和標準?,F在還是上世紀50年代、從蘇聯引進的制氧技術,這個就是國內以中船集團718所為代表的企業。
因為這個行業以前沒有需求,所以就那么一兩家企業?,F在大家一擁而上出現很多家,但技術都是從哪里來的呢?我們認為這個技術已經過時,已經需要急劇的技術提升和變革。
現在,堿性電解水制氫有很多問題,包括電極的衰減、鍍層的脫落、隔膜的磨損和密封的失效等等。而且,效率衰減也比較大,維修很不方便,要拉回廠家進行維修等等。
針對這些,我們首先是做一些基礎研究?,F在堿性電解水在額定工況電耗比較高,也就是額定效率不高。目前50%多的效率,主要存在兩個問題:隔膜和催化劑。
通過兩個改進,可以把額定效率提升到75%以上(低熱值),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,而且額定的電流可以達到10000安培,現在都是在5000安培以下,這是目前的問題。為此,我們在隔膜和催化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,因為隔膜是核心關鍵,阻抗大小、效率高低核心是隔膜。
中國(西部)氫能大會-展會;趕碳號攝
關于催化劑,我們不希望用太多的貴金屬催化劑,因為用貴金屬催化劑會造成成本上升,資源也是問題。堿性電解水最好的地方,是可以不用或者非常少的貴金屬,這是我們團隊研發之后有企業在產業化的新型電解槽技術,跟國內其他電解槽都是不一樣的。國內現在是圓的,我們是方的,這樣流程更加均勻、效率更高。
而且,我們是插片式的,可以隨時取掉,維修也很方便,同時我們也做了數字化云平臺和相應的控制算法,來保證系統的安全運行。我們可以在現場更換,不需要拉回企業,12小時就可以檢修完畢。另外我們的最低電耗,每立方米會低于四度電,這是最低電耗不是額定電耗。
下一步,我們認為影響堿性電解槽最關鍵的還是隔膜,而我們已經進入到第二代隔膜。接下來我們有兩種選擇,一是銀離子膜,一個是離子溶劑膜。我們更看好離子溶劑膜,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,所以堿性電解水路線還有很大的技術研發潛力。
破解儲氫難題,成為產業鏈關鍵
三部分,介紹綠氫的儲運和加注問題。
前面講了一是發電,二是制氫,還有一塊很復雜的是制-儲-運-加的中間過程。儲,有各種各樣的技術,有氣態、液態、固態,最近比較火的是固態儲氫。固態又有很多種,而液態比方說液氫、甲醇、甲酸、甲苯。我們這里也有很多,比如有機儲氫等等,這些我們都做過研究,也都做過跟蹤。
關鍵還是在于成本,就是平準化儲氫成本,也就是全生命周期總投入和儲氫循環的總量來算成本,這些都可以算出來。固態儲氫,目前還是自研階段,成本還沒有辦法計算。到目前為止,儲氫技術很多,但并沒有我們期待的、顛覆性的理想儲氫技術。
當然技術創新我們值得鼓勵、值得示范、值得對比,現在從三個角度來看,固態、氣態、液態,總體來看,如果用氣態,目前的成本最低還是高壓容器,未來最低的是制氫容器鹽穴(大規模、百萬噸級)。
液氫,目前還沒有看到特別低成本的,固態目前還沒有。液態目前最好的是氨,因為氨的儲氫量很大,一個立方米可以儲120公斤氫。液氫液化也就是50公斤,但是氨儲氫比它要高1倍,重量可以達到17、18公斤。我們的氫瓶現在都是4%、5%,所以大規模、長距離的儲運,將來都是氨。而且氨的基礎設施是齊備的。所以從目前看,承壓溶劑氨是最好的。這是關于存儲。
我們還有車載存儲。車上的存儲目前都是35MP氫瓶,大家選的都是這個。這個仍然是主流技術,中期看不太可能突破。下一步是提高壓力,目前70兆帕氫瓶還非常貴,儲1公斤氫需要6000元~7000元塊錢,太貴了。我們必須要材料國產化,關鍵是高強度碳纖維。所以,車上肯定還是這條路徑。這條路徑還有很大的改進潛力。
從氫能運輸的角度看,如果我們原料氫11塊錢,用拖車如果是20兆帕,100公里也要10塊錢。我們在加氫站自己的費用又要10塊錢,所以原料加10塊錢,到最終加到車上,還是30塊錢,所以目前的儲運壓力必須提高。
如果提高到50兆帕,單車運氫可接近1噸。所以,等這個提升以后,運輸成本會大幅下降。目前短距離還是這個方式。當然,如果想取代這個,難度還是蠻大的。這就是我們認為最好的,到28塊錢,用50兆帕(500個大氣壓)可以到28塊錢,同樣是11塊錢的原料成本。
如果我們長距離1000公里輸出,現在量比較小的時候,輸電更加劃算。因為超高壓輸電,1000公里的成本8分錢/度電,還是有優勢的。長距離、大規模輸氫將來肯定是管道,這個毫無疑問。以上是運輸。
如果我們大范圍看,國際的船運大規?,F在都是氨或者甲醇。如果我們要出口,肯定是氨和甲醇。如果我們是長距離在國內運輸,將來肯定是管道。所以,現在內蒙古也準備建設區域管道。像我們陜西榆林這種有大規模制氫、儲氫的基地,將來肯定要向全國供氫,就由現在的供應煤,變成將來供應氫。這個規模應該是百萬噸甚至千萬噸量級。因為我國實現碳中和,需要大概差不多1億噸以上綠氫。這就是我們氫的運輸。
氫儲能,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重要支撐
第四部分,說一下氫系統的集成和氫儲能。
剛才都說是各個單向技術,我們最后需要把所有的技術集成起來變成系統。
首先,我們要看一下,氫能大系統集成的技術挑戰就是產業鏈、多環節、多元化。我們從可再生能源到最后的應用,包括化工,我們煤化工很多,大量需要氫的。如果氫加入進去,我們就可以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。同時,去降低煤的用量,成本上也可以降低的。
中國(西部)氫能大會-展會;趕碳號攝
另外,氫動力發電,交通這些都是,我們這兒(陜西榆林)都有。我們的化工大規模,我們的電力也是大規模,我們也可以用氨發電,我們的煤電廠也可以把氫放進去摻燒。
另外,我們的氫交通這兒有大量的10萬輛重卡,我們這兒的場景很好。我們的風光也很好,中間有電網、制氫、轉化、儲存、運輸、管儲,每一個環節都是多元化的。
但是,我們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,這跟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完全不一樣。動力電池只要把電池做好了,都是這個東西,電池到處用,都是同一個電池。儲能現在都是電池,95%都是電池,跟車上用的電池基本上是一樣的。
但是,氫不一樣,氫的環節太多了。所以,我們必須要選擇,怎么選?我們沒有統一的模式和標準的解決方案。那我們的出路就是因事制宜、因地制宜,國情決定路線,場景定義產品。所以,我們都要做專門的方案。
下面說幾個基層的關鍵問題,比如說現在一個電解槽每小時1500方,最大也就2000方。但是,我們現在大的制氫公司往往都要50個、100個電解槽(1000方),這100個怎么集成,全世界都沒干過。
那么,這里頭我們有控制問題、安全問題、化工問題等一堆問題,這就是我們現在做的工作,因為沒有先例。比如說現在做仿真平臺,多槽混聯,有實驗的、有構型方面、還有控制運行策略的,堿性電解槽的動態特性不太好,一個槽不太好,100個槽在一塊兒就好了,因為可以多槽進行控制,可以解決動態問題。
另外,氫安全。
做氫能產業,一定要注意安全,安全是我們很大的一個問題。這是我們冬奧會的火炬,這個火炬是氫能的火炬,安全裝置就是我的團隊提供的。這就是我們安全的一次嘗試。冬奧會上我們有多少個呢?有11個制氫基地,1200輛車,30多個加氫站,還有200輛運氫車在路上跑,所以當時我們壓力非常大。為了氫安全我們下了非常大的力氣,因為要萬無一失。這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示范,我們為此也開發了整個監控系統,總的來看我們是非常成功的,這是第二個關鍵技術。
第三個就是氫儲能。所謂氫儲能就是光伏風電在氣候很好的時候,電產生多了,電網受不了的時候制成氫儲存起來,當電網電不夠的時候,我們再發電發回去,形成動力循環。
其實跟我們的壓縮空氣儲能,抽水蓄能儲能是很像的。相比之下,氫儲能會是今后的主流儲能方式,因為它儲能的規模周期都是壓縮空氣和抽水蓄能無法相比的,因為我們的抽水蓄能受限于擴容量,氫可以儲百萬噸、千萬噸都沒有問題。榆林我們認為有千萬噸儲氫的潛力,電是不可能的,電池就更不行了,儲一萬度電都不得了,但這是儲幾千萬度電。另外周期可以儲一年,儲多久都沒有事,放電周期可以很長。
另外,我們也可以在東部搞氫儲能,比方分布式氫儲能,就是用燃料電池發電,集中式氫儲能還是用燃氣輪機和蒸汽輪機,因為功率太大是百萬千瓦級的,就像我們這邊的發電廠。所以氫儲能是除了氫動力和氫原料,用于化工和鋼鐵之外的最大用途,也是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主要支撐的支柱。
比方說氫儲能,就是把氫能全鏈條集成,一個環節都不能落下,這是最復雜的。首先我們全鏈條無污染,另外我們的瓶頸就在制氫系統的成本,發電的成本,比如分布式和燃料電池發電成本,鍋爐摻燒是集中式,如果本身的轉化效率低,比方百分之三四十,但如果把廢熱利用起來,80%幾是可以的,做到90%都可以,這比抽水蓄能、壓縮空氣儲能的轉化效率都要高。
對于發電的選擇,我們有各種各樣的。我們有燃料電池、氫燃氣能機,也有摻燒的鍋爐?,F在日本主要搞摻氨的鍋爐。因為日本自己沒有氫,都是從海上運來的。運來的時候,就是氨,所以繼續用氨。我們如果在這兒搞,就沒有必要變成氨了。你能直接用,為什么要變呢?我們現在一般主張在國內的風電光伏基地旁邊有很多調峰煤電廠,完全可以用摻氫燃燒的方式發電。
大家知道,我們中國的煤電廠有12億千瓦,主體的能源現在60%多的發電,都是煤發電。未來要降到10%以內,怎么解決?不是把這些電廠拆掉,而是把燃料改變,這是我們要做的工作。
現在煤電廠都在搞靈活型改造,到低負荷的時候,煤燃燒是不穩定的。通過摻氫,因為氫的燃料特性非常好,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我們現在也在做這個,正在做一個示范。
這是我們做的一個計算分析。也就是說,我們在風光多的時候制成氫,圖中紅色的鍋爐還是沒發電,我們摻進去20%氫,二氧化碳降低40%。我知道現在我們的煤電基地都有一個碳排放強度的問題,這是很好的。
而且,我們能量形成了季節性轉移。高的時候,我們在儲氫,低的時候我們在放氫,季節性轉移,也非常好。因為國際上有一個共識,未來10%的可再生能源要通過長時儲能解決,主體就要氫儲能。10%是多少呢?到2060年,中國需要1.5萬億度電的長時儲能。我們中國現在是8、9萬億度,2060年大概是17萬度電。我們為了制氫,制1億噸氫,還要2、3萬億度電,這中間1.5萬億的長時儲能,這就是長時儲能未來的發展前景很好。
我們算過電化學儲能最大規模也就是200億度電,靠什么主體呢?電動汽車。因為電動汽車車上就可以儲200億度電,所以這是我們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。我們估計在未來煤發電慢慢減少,綠氫摻氫會上來。
總 結
最后,我作一個總結。
首先,中國氫能源技術發展的階段性特征,是燃料電池產業鏈已經建立,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在快速下降,這是一個好消息。
我們整車,燃料電池汽車的問題是儲氫系統還很貴。我們儲氫系統,如果你要跑500公里,就得裝至少60公斤氫。60公斤氫35兆帕的,也得三四十萬。反倒是燃料電池成本降的很快,儲氫降的偏慢,這是制約我們的問題。
現在另外一個特點,我們從氫能交通逐步發展到氫燃料、氫化工、氫冶金、氫發電、氫儲能,這是個好形式。氫能交通是氫能的先導,不是主體。氫能交通也就占整個氫能20%,80%應用都是其他方面。
另外,我們制氫將成為中國氫能的優勢的一個子行業。我們現在正在跟殼牌、BP、道達爾都在合作,準備把中國的制氫裝備弄到歐洲市場,很有競爭力的。
另外,儲運仍然是薄弱環節,現狀不理想,但是有很多選擇。但實際上,儲氫是氫能相比電池最大的優勢。所以,它不理想,但又是最大優勢,這怎么講呢?我們儲1度電至少1000塊錢,因為我們電池已經很便宜了,但是現在的儲能還是1000塊錢一個千瓦時,這已經非常便宜。我們1公斤氫是33度電,這些電如果用電池儲,3.3萬元。1公斤氫如果用一個10兆帕的高壓容器儲,最多就百來十塊錢。
所以,差1~3個數量級。我們剛才說儲氫貴是車上,車下儲氫跟電池儲電比,那是要便宜幾個數量級。
我們全生命周期,我們的可再生能源要看全生命周期成本,不是看一個地方的成本。大家一說燃料電池制氫能量消耗了多少,發電又消耗了多少,一算30%多。其實,我們可再生能源不算效率。我們剛剛說了,熱能吸收也是80%多的效力,我們要算全生命周期的成本,這跟化石能源不一樣,化石能源要算效率、算排放的。氫能全算到成本上,就看你的成本有沒有競爭性。而成本包括運輸的成本、儲存的成本、應用的成本等。在大規模存儲方面,儲氫是最便宜的,而且是便宜幾個數量級。剛才說了,我們榆林在這方面有中國最好的條件。
其次,綠氫經濟性方面,剛才說氫一切的一切都是成本,也就是經濟性。我們現在為什么推廣起來還有難度,因為你要補貼,補貼是不可能長久的。為什么電動汽車發展的那么快,氫似乎發展的慢呢?就是在中國,電價很便宜,歐洲3塊錢/度電,日本2塊錢/度電,中國的平均電價5毛錢/度電。當然現在波動幅度在加大,總體看中國的電價最便宜,相對日本和歐洲是便宜的。
所以,日本、歐洲在電價里面加了很多附加的成本,政府加進去,中國政府沒有加。那么,我們的綠氫成本是靠什么呢?取決于綠電成本。我們綠電成本跟日本和歐洲的綠電成本其實差不多。
那么,這樣一來,綠氫的成本跟電的成本相比,在中國的競爭性是最差的。所以,為什么電動汽車發展得這么快,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電價便宜。當然現在充電又開始貴了,但是再過一段時間,電動汽車充電是可以不要錢的,甚至是賺錢的,這也給我們帶來挑戰,因為車網互動之后,電動汽車作為儲能裝置和電網互動,電價高的時候可以賣電,電價低的時候充電,可以算出峰谷價差,所以這給氫未來應用也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。
但凡是電池能用的地方,就別用氫,但是電池還有很多地方解決不了的,必須用氫的,這就是氫的場景。
為了解決氫的成本問題,比方說加氫站,未來加氫站站上制氫就是低成本的方案,現在相信已經有很多制氫,不一定要到化工園區。另外氫儲能的電價,跟常規其他儲能方式電價一樣,不收過網費,現在綠氫,每度電一毛五分錢一定可以掙錢,那就來制氫,但是一加上過網費變成了三毛五,就不行了,必須低于兩毛。
有兩個圖,一是氫儲能去掉過網費,二是離網制氫,不從網上取電,直接光伏過來離網制氫,氫儲能是必須上網的,因為它要對電網進行調節,那就是優惠電價,制氫的時候電價低,放電的時候有容量電價、調峰電價,因此電價很高,這是可以算得過來賬的。
另外,車載儲氫瓶很貴怎么辦?續航里程越長越貴,要做到800公里100公斤氫,現在如果70兆帕的氫瓶,50萬元的這個價格受不了,現在一輛柴油車總共還不到50萬元。怎么辦?學習換電卡車的方式,換氫瓶不賣氫瓶,因為氫瓶壽命可以跑1000萬公里,我們的卡車一般是一兩百公里就不要了,所以現在我們正在探索換氫瓶。這樣續航里程加長,換氫站減少,現在加氫站也是很貴的。所以這就是要通過技術創新、商業模式的創新,解決綠氫的經濟性問題。
最后,從氫能全產業鏈看,技術鏈上我們已經基本具備氫能產業化的條件,現在的問題是價值鏈,我們在這里開會說明氫能有戰略價值,但是現在要的是氫能的商業價值。沒有商業價值一個技術搞不下去。商業價值的核心就是性價比,關鍵是綠氫的成本。
最后就是產業鏈怎么辦?要以富余綠電資源低成本制氫為源頭推動,以多元化場景應用為龍頭拉動,這樣來帶動綠色氫能全產業鏈發展。
來源:趕碳號科技